說一個好故事的八大要訣

2011122117:24

要說一個好故事,只要掌握以下的八大要訣,就離好故事的標準相距不遠了。

1. 要感動【別人】之前,先感動【自己】。

2. 多講【生活經驗】才容易引起共鳴。

3. 掌握【七分】真實、【三分】改編的原則。

4. 聚焦重點與目的,將枝節重新裁剪。

5. 善用【暫停】,讓聽眾產生聯想。

6. 運用【抑揚頓挫】、【輕重緩急】的語調,塑造身歷其境的感受。

7. 當角色不只一人時,要善用【肢體互置法】。

8. 以【金句】或【俗語】收尾,達到故事的完美結局。

第一個祕訣很簡單,如果我們說的故事,連自己都不覺得感動,那不如就不要拿出來講了。

排行第二我選擇的是「要多講生活經驗,才容易引起共鳴」。

為什麼歐巴馬的演講能夠這麼生動?就是因為他選擇的演說題材,觸及到了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心聲。

演說的內容和群眾產生共鳴,是他們生活中容易了解的議題,像是學費、稅金等民生議題,或是愛國心、國家榮譽等國家與人民尊嚴的主題,

這些都是聽眾心裡本來就重視的事。彼此間對議題有共同的關心,歐巴馬的呼籲或政見,當然也就說進了民眾的心坎裡。

「七分真實、三分改編」的原則,我覺得是最有用處的說故事訣竅。這麼多年來,我說了那麼多的故事,我自己的心得是,

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真實故事,有時候反而不見得能引起感動。故事的真實度有七分,再加上三分改編的戲劇效果,往往能抓住聽眾的注意力,讓感動的幅度加分。

假設你不小心弄錯了訣竅,說了一個三分真實、七分改編的故事,那麼你的聽眾很快就會從中發現蹊蹺,覺得你是在瞎掰。

一聽就知道是「假的」的故事,就不可能會讓聽眾覺得感動了。

說故事要善用暫停

說故事的時候,我們心裡往往有設定了一個目標,希望透過故事的傳遞來達到什麼目的。

我說這個故事給老闆聽、給客戶聽、給同學聽或給兒子聽,在故事的背後可能都有特定的目的。

只要目的抓準了以後,目標以外的枝枝節節都可以重新再刪減或增修,讓故事本身更有趣味性,更能吸引人。

再來是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,善用「暫停」的概念,往往可以讓聽眾產生特別的聯想,讓聽故事時更有互動感,也能產生不同的效果。

這在前面說相聲的例子裡,大家應該能夠輕易的體會。

使用不同的說話節奏,靈活應用語調的輕重緩急,甚至是採用不同的聲調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產生對話,本來就會使故事本身變得立體,讓聽眾有身歷其境的感覺。

如果在說話的過程中,偶爾停頓,這些長短不一的停頓就會幻化出不同的效果,讓聽眾有懸疑感、突兀感,對故事的後續發展也就更有興趣。

例如,我每次上課一開始自我介紹時,很常講的一段:

「民國八十七年我出了我人生第一本書,這本書的書名叫《房屋推銷王大公開》,這本書現在全省誠品金石堂各大書店都(停頓一下)沒有在賣!」

根據我數千場課程演講的效果看來,這一招,沒有人聽了不笑,百發百中!

肢體互置法

如果你的聲音沒有辦法做太大落差的區隔,在有必要扮演不同角色的時候,可以試試肢體互置法。

因為透過動作和位置的變化,能使說故事時不致流於呆板,是說長篇故事時值得參考的好方法。

例如,說到我兒子刺激我戒菸的故事時,就可以運用:

有一天,我兒子從學校拿了老師發的戒菸貼紙回家,問我:「爸爸,我們老師說這個貼紙要貼在抽菸的人看得到的地方,我要貼在哪裡啊?」

「我每天都看得到你,不然貼在你頭上好了。」

「好啊,那爸爸你以後看到我,就不能再抽菸囉!」

我一會兒演爸爸,一會兒演兒子,一下左看,一下右看,有時尖聲學童音,有時低沉扮父聲,故事情境就這麼鋪陳出來了。

觀眾不但看得一清二楚,也很容易引發興趣。

最後,我建議大家在故事的結尾,以金句或俗諺來收尾。

最後的這句話如果帶得巧妙,就算你的故事前面說什麼聽眾都忘了,他們還會對最後的金句有深刻印象。

而金句的旨意剛剛好也是這個故事所要傳達的核心精神。

就以剛剛那個戒菸的例子來說好了,我在說這個故事時,可能可以這樣結尾:

各位親愛的朋友,現在我成功戒掉二十幾年的菸癮,而且已經好幾年沒再碰過半根菸了。

國父說:「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到完,就是成功!」我相信你我都有力量能夠改變,讓自己越變越好!謝謝大家。

國父說的那句話,就是很漂亮的金句,這在第三章裡我會跟大家分享更多好用的金句,以及應用的時機。

說一個好故事的八大要訣

要說一個好故事,只要掌握以下的八大要訣,就離好故事的標準相距不遠了。

1. 要感動【別人】之前,先感動【自己】。

2. 多講【生活經驗】才容易引起共鳴。

3. 掌握【七分】真實、【三分】改編的原則。

4. 聚焦重點與目的,將枝節重新裁剪。

5. 善用【暫停】,讓聽眾產生聯想。

6. 運用【抑揚頓挫】、【輕重緩急】的語調,塑造身歷其境的感受。

7. 當角色不只一人時,要善用【肢體互置法】。

8. 以【金句】或【俗語】收尾,達到故事的完美結局。

第一個祕訣很簡單,如果我們說的故事,連自己都不覺得感動,那不如就不要拿出來講了。

排行第二我選擇的是「要多講生活經驗,才容易引起共鳴」。

為什麼歐巴馬的演講能夠這麼生動?就是因為他選擇的演說題材,觸及到了社會各階層群眾的心聲。

演說的內容和群眾產生共鳴,是他們生活中容易了解的議題,像是學費、稅金等民生議題,或是愛國心、國家榮譽等國家與人民尊嚴的主題,

這些都是聽眾心裡本來就重視的事。彼此間對議題有共同的關心,歐巴馬的呼籲或政見,當然也就說進了民眾的心坎裡。

「七分真實、三分改編」的原則,我覺得是最有用處的說故事訣竅。這麼多年來,我說了那麼多的故事,我自己的心得是,

百分之百原汁原味的真實故事,有時候反而不見得能引起感動。故事的真實度有七分,再加上三分改編的戲劇效果,往往能抓住聽眾的注意力,讓感動的幅度加分。

假設你不小心弄錯了訣竅,說了一個三分真實、七分改編的故事,那麼你的聽眾很快就會從中發現蹊蹺,覺得你是在瞎掰。

一聽就知道是「假的」的故事,就不可能會讓聽眾覺得感動了。

說故事要善用暫停

說故事的時候,我們心裡往往有設定了一個目標,希望透過故事的傳遞來達到什麼目的。

我說這個故事給老闆聽、給客戶聽、給同學聽或給兒子聽,在故事的背後可能都有特定的目的。

只要目的抓準了以後,目標以外的枝枝節節都可以重新再刪減或增修,讓故事本身更有趣味性,更能吸引人。

再來是在敘述故事的過程中,善用「暫停」的概念,往往可以讓聽眾產生特別的聯想,讓聽故事時更有互動感,也能產生不同的效果。

這在前面說相聲的例子裡,大家應該能夠輕易的體會。

使用不同的說話節奏,靈活應用語調的輕重緩急,甚至是採用不同的聲調去扮演不同的角色產生對話,本來就會使故事本身變得立體,讓聽眾有身歷其境的感覺。

如果在說話的過程中,偶爾停頓,這些長短不一的停頓就會幻化出不同的效果,讓聽眾有懸疑感、突兀感,對故事的後續發展也就更有興趣。

例如,我每次上課一開始自我介紹時,很常講的一段:

「民國八十七年我出了我人生第一本書,這本書的書名叫《房屋推銷王大公開》,這本書現在全省誠品金石堂各大書店都(停頓一下)沒有在賣!」

根據我數千場課程演講的效果看來,這一招,沒有人聽了不笑,百發百中!

肢體互置法

如果你的聲音沒有辦法做太大落差的區隔,在有必要扮演不同角色的時候,可以試試肢體互置法。

因為透過動作和位置的變化,能使說故事時不致流於呆板,是說長篇故事時值得參考的好方法。

例如,說到我兒子刺激我戒菸的故事時,就可以運用:

有一天,我兒子從學校拿了老師發的戒菸貼紙回家,問我:「爸爸,我們老師說這個貼紙要貼在抽菸的人看得到的地方,我要貼在哪裡啊?」

「我每天都看得到你,不然貼在你頭上好了。」

「好啊,那爸爸你以後看到我,就不能再抽菸囉!」

我一會兒演爸爸,一會兒演兒子,一下左看,一下右看,有時尖聲學童音,有時低沉扮父聲,故事情境就這麼鋪陳出來了。

觀眾不但看得一清二楚,也很容易引發興趣。

最後,我建議大家在故事的結尾,以金句或俗諺來收尾。

最後的這句話如果帶得巧妙,就算你的故事前面說什麼聽眾都忘了,他們還會對最後的金句有深刻印象。

而金句的旨意剛剛好也是這個故事所要傳達的核心精神。

就以剛剛那個戒菸的例子來說好了,我在說這個故事時,可能可以這樣結尾:

各位親愛的朋友,現在我成功戒掉二十幾年的菸癮,而且已經好幾年沒再碰過半根菸了。

國父說:「把一件事情從頭到尾做到完,就是成功!」我相信你我都有力量能夠改變,讓自己越變越好!謝謝大家。

國父說的那句話,就是很漂亮的金句,這在第三章裡我會跟大家分享更多好用的金句,以及應用的時機。